2025年小動物麻醉和鎮靜監測指南
TL;DR: 2025 指南大幅提升了最低監測要求(尤其 BP 和 Capnography),首次對鎮靜監測進行分級,嚴格規範 NMB 使用,並高度強調恢復期監測、標準化流程及專職人員的重要性。雖有實證支持,部分建議基於專家共識,臨床應依情況調整,但以最高安全標準為目標。
非常快速的看了一遍這次的指南,以下是跟幾個LLM腦力激盪後整理出來的要點:
-
人員配置與責任 (Personnel & Responsibility)
- 維持高標準:強制要求由訓練有素的專職麻醉監測人員(獸醫師/技術員)全程負責,不可離開病患。
- 標準化流程:強制使用麻醉設備檢查清單、手術安全核對清單 (Surgical Safety Checklist),以及標準化交接流程 (Handoff)。
- 應急準備: 緊急藥物需預先計算(建議使用數位/預印表格)並立即備妥。
-
最低監測標準 (Minimum Monitoring) - 顯著提升:
- 循環 (Circulation):
震盪式血壓 (Oscillometric BP) 現為最低標準,至少每 5 分鐘測量一次。干預閾值:MAP < 60-65 mmHg。
連續心電圖 (ECG) 仍為必要。
持續評估脈搏品質/心率/CRT。 - 通氣 (Ventilation):
時間波形圖二氧化碳監測 (Time-based Capnography) 現為最低標準 (不僅是建議),用於評估通氣、插管位置、迴路完整性及部分灌流狀態。 - 氧合 (Oxygenation):
脈搏血氧飽和度 (Pulse Oximetry) 仍為必要,注意其為晚期指標。
評估黏膜顏色、呼吸模式,確認插管正確性。 - 體溫 (Temperature):
至少每 15 分鐘測量核心體溫(食道/直腸),建議連續監測。干預閾值:< 37.8°C (100°F) 需積極保溫。 - 神經肌肉阻斷 (NMB) - 嚴格規範:
禁止在無周邊神經刺激器 (PNS) 監測下使用 NMBA。
主觀監測 (TOF count/DBS count):由於無法判斷完全恢復,建議常規給予逆轉劑。
客觀監測 (Objective - 如加速度肌力描記法):TOF Ratio ≥ 90% 方視為功能恢復。據此指導逆轉 (TOF count=0 時不應使用間接拮抗劑)。
必須在全身麻醉狀態下使用。
- 循環 (Circulation):
-
鎮靜監測 (Sedation Monitoring) - 新增分級框架:
首次納入分級監測要求:輕度、中度、深度/重度。
監測強度隨鎮靜深度增加,深度鎮靜監測標準接近全身麻醉,需備妥氧氣及插管設備。 -
恢復期管理 (Recovery Period) - 強調高風險:
術後前 3 小時為高風險期。
需持續監測生命體徵直至病患生理穩定並達到明確的出院標準。 -
記錄 (Record Keeping):
核心參數(HR, RR, BP, SpO₂, ETCO₂, Temp)應至少每 5 分鐘記錄一次,其他臨床評估至少每 15 分鐘。